重慶市政府近日發布的《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顯示,到2022年重慶將累計投入3983億元,滾動實施和儲備375個新基建重大項目。屆時,重慶將基本建成全國領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持體系。
據悉,重慶擬以2020—2022年為周期,滾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及儲備,以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前述方案明確,重慶將在新型網絡、智能計算、信息安全、轉型促進、融合應用、基礎科研、產業創新等7大類型基礎設施發力。
具體來看,新型網絡基礎設施方面,到2022年重慶5G網絡重點區域覆蓋率將達80%以上;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方面,重慶將建設國內領先的西部計算中心;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方面,重慶將打造信息安全監測、防護、測試平臺;轉型促進基礎設施方面,到2022年重慶將培育20家以上綜合性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人工智能服務平臺,200家以上面向產業特定環節和領域的專業支撐平臺。
在融合應用基礎設施方面,重慶將打造城市智能中樞、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公共服務智能化應用設施,每年打造3—5個全國知名的智慧城市應用示范項目;基礎科學研究設施方面,到2022年重慶將力爭建設實驗室1個、大科學裝置2個;產業創新基礎設施方面,到2022年重慶將力爭培育一批彌補產業發展短板的關鍵技術創新平臺,提升產業技術創新供給能力。
在建設時序上,重慶將按照“成熟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分步實施——其中在建項目152個,總投資2101億元,主要任務是提速建設,對沖疫情影響、穩定經濟增長;新開工項目102個,總投資831億元,主要任務是加快啟動,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增長點;儲備項目121個,總投資1051億元,主要任務是聚焦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新動能,為“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6月18日,重慶市政府發布《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3年里,重慶市將總投資3983億元,滾動實施和儲備375個新基建重大項目
以2020—2022年為周期,滾動實施全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及儲備,是推動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先手棋”
全力保障產業發展用地上,將優先安排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智能產業項目等用地供應
重慶市2020年首輪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集中開工。其中,新基建重大項目22個,涵蓋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眾多領域,總投資815億元。
重慶未來產業發展重點:引進和實施一批石墨烯、軌道交通裝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環保技術等重大項目,帶動關聯產業發展
2020年1月11日,工作報告提到,推動支柱產業迭代升級:裝備產業,大力發展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裝備產品,推動機器人放量生產和數控機床提檔升級
AI迎賓接待機器人的核心是人機交互,在智能人機交互的研究中,對情感的識別、分析、理解、表達的能力是重點研發方向;從人類的語音,面部表情等多個維度捕捉情感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和判別
多模態感知技術讓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五感的多模態智能感知能力;通過表情識別、語音情感分析等技術,讓機器人感知人 類情緒并做出相應情感回應,增加親和力和互動性
AI陪伴機器人在外觀設計具備人類相似特征;在行為模式上模仿人類的行為,具備手眼協調,動態足控制能力;在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和用途,協助人類完成各種復雜任務
機器人機械手有多個關節和多個自由度,具有很高的靈活性;配置了必要的傳感器,可以精確控制機械手的操作;微小的外形尺寸使得機械手具有很高的操作精度
展廳迎賓機器人的“小腦”核心技術正在從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向基于學習的控制方法演進,視覺-語言模型為機器人學習復雜技能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很強的泛化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指令組合技能
基于模型的小腦技術路線控制方法有ZMP判據及預觀控制,混雜零動態規劃方法,虛擬模型解耦控制;基于學習的小腦技術路線控制方法有強化學習和模仿學習
迎賓服務機器人需要整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模態,使機器人在復雜場景中做出更準確的決策;結合聽覺和觸覺信息,機器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指令和情感狀態
LLM(大語言模型+VFM(視覺基礎模型)實現人機語言交互、任務理解、推理和規劃;VLM(視覺-語言模型)實現更準確的任務規劃和決策;VLA (視覺-語言-動作模型)解決機器人運動軌跡決策問題
迎賓機器人需要具備與人類實時的任務級交互能力,快速理解人類通過語言,手勢等方式給出的指令,有效執行;迎賓機器人需要能夠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獲取信息
手冊分別介紹各AI平臺的基本功能與特點、安裝與使用、使用技巧與建議,及其注意事項與安全問題等情況,將會是您掌握和應用中文大模型 AI 平臺的入門級使用指南
研究推進行業應用發展標準化的參考架構,期望為各行業主體明確人工智能應用建設發展的重點和目標,降低應用開發和復制的邊際成本,為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行業應用規模化落地提供有益參考
優先發展9大優勢型產業(碳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氫能,新一代半導體材料,新型儲能,算力網絡,低空經濟,合成生物),加快培育5大潛力型產業(生物質綠色能源,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航天產業)